教師招聘
網站導航
手機APP

手機Web端瀏覽
1、直接輸入 wap.zgjsks.com
2、掃描二維碼訪問
網站導航
手機APP
手機Web端瀏覽
1、直接輸入 wap.zgjsks.com
2、掃描二維碼訪問
您現在的位置:中公教師網 > 中國教師招聘考試 > 考試題庫 > 模擬試題 >
來源:中公教師招聘網作者:戚龍 時間:2021-11-17 11:37:16
人物的考查在安徽教師招聘考試中出現的頻次還是比較高的,尤其是一些觀點反選。
一、單項選擇題
1.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
A.陳鶴琴 B.杜威 C.烏申斯基 D.陶行知
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A項,陳鶴琴是中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他畢生致力于兒童心理的研究,提倡“活教育”,創辦和發展了我國的幼兒教育事業。
B項,杜威是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進步教育代表人物,著有《民主主義與教育》,提出了“兒童中心(學生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等觀點。
C項,烏申斯基是“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著有《人是教育的對象》。
D項,陶行知被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提出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故本題選擇A項。
2.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觀點是( )。
A.蔡元培 B.楊賢江 C.陳鶴琴 D.陶行知
2.【答案】D。解析: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想。
A選項,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有(1)“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包括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2)改革北京大學:抱定宗旨、改變校風;貫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辦學原則;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學科與教學體制改革。(3)教育獨立思想。
B選項,楊賢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綱》(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著作)。
C選項,陳鶴琴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被譽為“中國幼教之父”,其代表思想為“活教育”思想。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體系包括:(1)目的論。①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②做現代中國人的要求:要有健全的身體;要有建設的能力;要有創造的能力;要能夠合作;要有服務精神;(2)課程論:①課程應結合自然、社會、兒童生活和學校教育內容;②開設“五指活動”:兒童健康活動、兒童社會活動、兒童科學活動、兒童藝術活動、兒童文學活動;(3)教學論: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既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又強調教師要進行有效指導)。而他的“活教育”教學的四個步驟是實驗觀察、閱讀思考、創作發表和批評討論。
D選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內容。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故本題選擇D項。
3.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關于教育起源的學說被稱為( )。
A.生物起源說 B.勞動起源說 C.心理起源說 D.神話起源說
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學說。
A選項,生物起源論者認為,人類教育起源于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勒圖爾諾(利托爾諾)、英國的沛西·能等。他們通過對各種動物生活的觀察發現,動物世界中存在著各種示范和模仿,認為教育是一種生物現象,教育活動是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傳授活動。
B選項,勞動起源論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教育的起源進行了分析,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人的生產需要和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這是蘇聯當時一些教育史學家和教育學家以及我國目前多數學者廣泛認同的學術主張。勞動起源論是關于人類教育起源的正確主張,其正確性與合理性源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恩格斯說:“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該項與題干描述一致,故B選項正確。
C選項,心理起源論者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孟祿。他從心理學的觀點出發,對生物起源論進行了批駁。根據原始社會沒有學校、沒有教師、沒有教材的史實,推斷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年人無意識的模仿。
D選項,神話起源說認為教育是由神或者上帝所創造的,教育體現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順從于天。
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擇B選項。
4.“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句教育名言的提出者是( )。
A.蔡元培 B.陳鶴琴 C.陶行知 D.晏陽初
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A項,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①提出“五育并舉”。②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觀點。③提出“教育獨立”思想。蔡元培被評價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B項,陳鶴琴,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倡導“活教育”思想,創辦中國第一個幼稚園——南京鼓樓幼稚園。
C項,陶行知,倡導生活教育理論、愛的教育。題干中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正是他所提倡的。因此,本題選擇C項。
D項,晏陽初早期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
綜上所述,本題答案選擇C。
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之不斷改造”等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B.柏拉圖 C.夸美紐斯 D.蘇格拉底
5.【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教育家的主要思想。
A選項,杜威是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進步教育代表人物,他的教育觀點包括:①“兒童中心(學生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②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其教育思想的基礎與核心);③學校即社會;④從做中學;⑤提出五步教學法“創設疑難情景;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困難;驗證這個假設”。
B選項,柏拉圖著作《理想國》。人類要從現實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過教育。柏拉圖是“寓學習于游戲”的最早提倡者。他把人分成三種集團或等級:①運用智慧管理國家的哲學家;②憑借勇敢精神保衛國家的軍人;③受情緒驅動的勞動者。
C選項,夸美紐斯是教育學之父,著作《大教學論》是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他的教育觀點包括:①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原則;②系統論述班級授課制方法和實施內容;③提出“泛智教育”,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的人;④規定了百科全書式的課程;⑤首次提出并論證了直觀性、系統性、量力性、鞏固性和自覺性等一系列教學方法。
D選項,蘇格拉底提出“產婆術”。他認為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強調教育應該是由內而外的,是將兒童心靈中的智慧不斷引出、發展的過程。“產婆術”可以分為四個步驟:譏諷、助產術、歸納和下定義。
題干中“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之不斷之改造”是杜威的教育觀點。故本題答案為A。
6.最先提出啟發式教學思想,提倡“學思結合”的中國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王陽明
6.【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孔子的教學思想。
A項,孔子最早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思結合的思想,也是最早提出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育家。
B項,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張“性善論”,也是內發論的代表人物,提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C項,董仲舒是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以儒家思想作為統一思想學術的準繩,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以儒術為“正統”的先河。
D項,王陽明創立了“陽明學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
故本題選A。
7.古希臘的思想家蘇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 )。
A.產婆術 B.結構說 C.準備論 D.講授法
7.【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蘇格拉底的思想。
A項,蘇格拉底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產婆”,提出教學方法為產婆術。“產婆術”包括四個步驟:第一步“譏諷”,就是在談話中讓對方談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對方談話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對方承認自己對這一問題實際上一無所知。第二步“助產術”,就是用談話法幫助對方把知識回憶起來,就像助產婆幫助產婦產出嬰兒一樣。第三步“歸納”,是通過問答使對方的認識能逐步排除事物的個別的、特殊的東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質的、普遍的東西,從而得出事物的定義。這是一個從現象、個別到普遍一般的過程。第四步“下定義”,就是對發現的真理加以表述。
B項,結構說是布魯納的觀點。不符合題意,故排除。
C項,準備論是斯賓塞的觀點。不符合題意,故排除。
D項,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主要有講述、講解、講讀、講演四種方式。是最古老的教學方法,沒有特定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題意,故排除。
BCD與題意不符,故此題選A。
8.下列說法與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最接近的是( )。
A.溫故而知新 B.拾級登梯,循階而上
C.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D.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8.【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俗語含義。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是指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強調教育應該是由內而外的,是將兒童心靈中的智慧不斷引出、發展的過程,屬于啟發性原則。
A選項,“溫故而知新”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專著《論語》中。其基本含義是溫習舊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鞏固新知識,所以A選項表示的是鞏固性原則。
B選項,“拾級登梯,循階而上”出自《禮記》,說的是臺階要一級一級慢慢登,循序漸進的前進。B項體現的是循序漸進原則。
C選項,“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出自孔子的《論語》,“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這充分體現了孔子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原則。
D選項,“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冬夜讀書示子聿》,作者陸游,強調知行統一的重要性。
因此,與蘇格拉底“產婆術”觀點相似的是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故此題選擇答案C。
9.根據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教學理論,教學過程可分為( )。
A.模仿、理論、練習三個階段
B.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階段
C.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五個階段
D.激發、感知、理解、鞏固、運用、檢查六個階段
9.【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教學過程階段理論。
A選項,古羅馬的昆體良在其著作《論演說家的教育》中,將學習過程概括為“模仿、理論、練習”三階段。與題干表述不符,故排除。
B選項,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提出“四階段教學”理論,將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與題干表述不符,故排除。
C選項,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劃分的的五步教學法:創設疑難情景;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困難;驗證這個假設。簡化為: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故答案選C。
D選項,是當前教學過程的基本結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引發學習動機(激發)、領會知識(感知和理解)、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
ABD所述與題干不符,故此題選C。
10.舒爾茨提出:“有技能的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人力資本投資大于物力資本投資的收益。”這一觀點體現了教育的( )。
A.政治功能 B.經濟功能 C.文化功能 D.享用功能
10.【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
A項,政治功能主要指教育對政治的影響和作用,包括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是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可以促進民主等。
B項,經濟功能指教育對生產力的影響和作用,包括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再生產科學技術知識和生產力等。
C項,文化功能指教育對文化的影響和作用,包括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傳播和交流文化等。
D項,享用功能指教育成為個體生活的需要,促進個體求知欲得到實現,獲得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并進而獲得自由和幸福。
題干中舒爾茨所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重在強調人力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教育通過促進人力資源的發展,將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體現了教育的經濟功能,故本題選B。
11.孟子說:“人性本善良,萬物皆備于我心”,這句話反映的是個體身心發展動因的( )。
A.外鑠論 B.內發論
C.多因素論 D.內外因交互作用論
1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個體身心發展動因。
選項A,外鑠論基本觀點: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主要代表人物有:華生、荀子、洛克。
選項B,內發論又叫做遺傳決定論,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內發論強調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決定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霍爾、威爾遜、高爾登、格塞爾、盧梭、柏拉圖。
選項C,多因素論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的素質、機體成熟的機制)與外部環境(外在刺激的強度、社會發展的水平、個體的文化背景等)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是一種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選項D,內外因交互作用論既強調內部因素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又強調外部因素的重要作用。
題干中是孟子原話,翻譯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認為人心才是自身發展的源泉。體現的是內發論的觀點,因此本題選B。
12.墨子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這種學說認為影響人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
A.遺傳因素 B.成熟程度
C.外部環境 D.個體主觀能動性
12.【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的意思是指素絲染了青顏料就變成了青色,染了黃顏料就變成黃色,暗指環境對人的影響,C選項正確。
遺傳在人身心發展中起著前提基礎,可能性的作用,A選項錯誤。
成熟程度是格賽爾的觀點,不符合題干,B選項錯誤。
個體主觀能動性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不符合題意,D選項錯誤。所以本題選C。
13.根據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的觀點,道德發展的第四個階段為( )。
A.前道德階段 B.他律道德階段 C.自律道德階段 D.公正階段
13.【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皮亞杰兒童道德發展階段論的階段。
A項,前道德階段(1~2歲):兒童處于感覺運動時期,行為多與生理本能的滿足有關,無任何規則意識,因而談不上任何道德觀念發展。屬于第一個階段,故排除。
B項,他律道德階段(2~8歲):兒童思維正在由前運算思維向具體運算思維過渡,以表象思維為主,但仍不具備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這一時期兒童的道德判斷是以他律的、絕對的規則及對權威的絕對服從和崇拜為特征。屬于第二個階段,故排除。
C項,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1、12歲):這一時期兒童的思維已達到具有可逆性的具體運算,其道德判斷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從”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觀念”為主要特征。關于懲罰,兒童不再像前一階段那樣馴服地接受抵罪的懲罰,而認為只有回報的懲罰才是合理的。屬于第三個階段,故排除。
D項,公正道德階段(11、12歲以后):這一階段兒童開始出現利他主義。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體驗到公正、平等應該符合每個人的特殊情況。屬于第四個階段,故本題選擇D項。
ABC不符合題意,故此題選D。
14.皮亞杰認為,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趨勢是從無律階段、他律階段到( )。
A.超律階段 B.節律階段 C.紀律階段 D.自律階段
1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論。皮亞杰認為,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趨勢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他把兒童道德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無道德階段、他律階段、自律階段、公正道德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1~2歲):兒童處于感覺運動時期,行為多與生理本能的滿足有關,無任何規則意識,因而談不上任何道德觀念發展。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2~8歲):兒童思維正在由前運算思維向具體運算思維過渡,以表象思維為主,但仍不具備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這一時期兒童的道德判斷是以他律的、絕對的規則及對權威的絕對服從和崇拜為特征。
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1、12歲):這一時期兒童的思維已達到具有可逆性的具體運算,其道德判斷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從”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觀念”為主要特征。關于懲罰,兒童不再像前一階段那樣馴服地接受抵罪的懲罰,而認為只有回報的懲罰才是合理的。
第四階段,公正道德階段(11、12歲以后):這一階段兒童開始出現利他主義。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體驗到公正、平等應該符合每個人的特殊情況。
ABC不符合題意,因此本題選D項。
15.一個學生看到他的同學抄襲作業后選擇報告老師,理由是“我要做一個好學生”。依據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的階段理論,該學生處于( )。
A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 B.相對功利的利己主義階段
C.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D.維護權威與社會秩序階段
1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階段特點理解。
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贊賞和認可??偸强紤]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并總是盡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故本題選擇C項。
16.柯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從德育模式上歸類,屬于( )。
A.認知模式 B.價值觀澄清模式
C.體諒模式 D.社會學習模式
16.【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德育模式。認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斷力按照一定的階段和順序從低到高不斷發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進兒童道德判斷力的發展及其與行為的發生。認知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皮亞杰和科爾伯格。故答案選A。
B選項,價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是拉斯、哈明。這種模式著眼于價值觀教育,強調個人價值選擇的自由。教師德育任務在于幫助學生澄清已有價值觀,而非強加教師認可的觀念。不符合題干要求,故排除該選項。
C選項,體諒模式代表人物是彼得﹒麥克費爾,其主張將道德情感的培養置于中心地位。假定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不符合題干表述,排除該選項。
D選項,社會學習模式,其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主張通過觀察他人在相同環境中的行為,從他人行為獲得強化的觀察中進行體驗學習,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礎上的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不符合題干表述,排除該選項。
BCD與題意不符,故此題選A。
17.兒童能獨立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正確的邏輯運算,開始出現守恒的概念,但還離不開具體事物和形象的支持。這屬于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的( )。
A感知運算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17.【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具體運算階段的理解。
具體運算階段的標志是守恒觀念的形成(守恒性),兒童能憑借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集運算,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所以C選項正確。感知運算階段的孩子是通過探索感知與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獲得低級的行為圖式,9-12個月獲得了客體的永恒性,所以A選項錯誤。前運算階段:“泛靈論”;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尚未獲得物體守恒的概念。所以B選項錯誤。形式運算階段的孩子:掌握命題的思維方式,不僅能形成了假設—演繹的邏輯思維形式,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方式來解決問題,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所以D選項錯誤。故本題選C。
18.某學生能夠進行邏輯推理,并且具備了補償性可逆思維能力,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該生的認知發展處于( )。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18.【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皮亞杰認為認知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從而表現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有它主要的行為模式。
A項,感知運動階段(0-2歲):在感知運動階段,認知活動主要是通過探索感知覺與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在這些活動中形成了一些低級的行為圖式,以此來適應外部環境和進一步探索外界環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們探索周圍世界的主要手段。這一階段的標志是兒童逐漸獲得了客體永恒性。兒童大約在9~12個月獲得客體永恒性。
B項,前運算階段(2-7歲):進入前運算階段,兒童開始能運用言語或較為抽象的符號代表他們經歷過的事物。但這一階段的兒童還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他們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謂的“泛靈論”。這一階段兒童在思維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點。本階段的兒童的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尚未獲得物體守恒的概念。
C項,具體運算階段(7-11歲):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經發生了重組和改善,思維具有一定的彈性,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恒,能憑借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集運算。此外,本階段兒童獲得了思維的可逆性。他們的思維開始逐漸地去集中化,能夠學會處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進行一些逆向或互換的邏輯推理。
D項,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形式運算代表著個體思維能力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在該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表現為熟練的抽象邏輯能力和概括能力,超越對具體物體的依賴,從形式內容中跳脫出來。首先,這一階段的兒童熟練掌握了命題的思維方式,不僅能夠利用命題來解釋經驗,同時能夠把握不同命題之間的關系。其次,兒童形成了假設—演繹的邏輯思維形式,能夠從一般原理或前提出發,經過原因設想,排除不正確的假設、證明假設等步驟,最終推導出結論。第三,兒童具有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維,同時具備了補償性的可逆思維。最后,兒童的思維具有靈活性,不再刻板地遵守規則,開始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
故本題選擇D項。
19.在埃里克森看來,學齡期6-12歲兒童如果心理發展困難,容易導致其產生( )。
A.孤獨感 B.羞恥感 C.自卑感 D.內疚感
19.【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
選項A,埃里克森的社會化發展階段強調成年早期(18-30歲)的沖突是親密對孤獨,人格發展任務是發展親密感,避免孤獨感。與題意不符,排除。
選項B,埃里克森的社會化發展階段強調兒童早期(18個月-3歲)的沖突是自主對羞怯與懷疑,人格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感,克服羞怯與懷疑。與題意不符,排除。
選項C,埃里克森的社會化發展階段強調學齡期(6、7歲-12歲)的沖突是勤奮對自卑感,人格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克服自卑感。與題干描述一致,故C項正確。
選項D,埃里克森的社會化發展階段強調學前期(3-6、7歲)的沖突是主動對內疚,人格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感,克服內疚感。與題意不符,排除。
選項ABD均與題意不符,故本題答案選擇C。
20.學生因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而更愿意學習,因獲得不滿意的學習結果可能會厭惡學習,這符合桑代克提出的( )。
A.準備律 B.練習律 C.效果律 D.強化律
2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桑代克的學習定律。桑代克通過“貓開籠門取食的實驗”提出了其學習的三大定律: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
A項,準備律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學習者有準備而且給以活動就感到滿意,有準備而不活動則感到煩惱,學習者無準備而強制活動也感到煩惱。
B項,練習律指一個學會了的反應的重復將增加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也就是S-R聯結受到練習和使用得越多,就變得越來越強;反之,變得越弱。
C項,效果律是在學習過程中所得到的各種正或負的反饋意見會加強或減弱聯結。
D項,強化律是斯金納在操作性條件作用中提出的基本規律,指一個行為發生后,如果緊跟著一個強化刺激,這個行為就會再一次發生。
題干中“滿意的學習結果”與“不滿意的結果”是正與負的反饋的表現,屬于效果律,故本題選C。
二、判斷題
1.孔子的“有教無類”是真正的教育平等思想。( )
1.【答案】×。解析:本題考查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教育平等主要是指教育公平。通過歷史分析,我們可以這樣界定教育公平: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古代社會沒有真正的教育平等,教育仍是具有階級性的。故題干表述錯誤。
2.通過老鼠走迷宮實驗,托爾曼(E、C、Tolman)揭示了“潛伏學習”的存在。( )
2.【答案】√。解析:本題考查托爾曼的學習理論。托爾曼通過白鼠迷宮實驗,提出潛伏學習,認為學習是有目的的不是盲目的,外在的強化并不是學習產生的必要因素,不強化也會出現學習。因此本題說法正確。
希望以上內容對大家備考教師招聘考試有所幫助。
注:本文章用于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搜索
微信:中公教師考試
中公教師官方微信
微信:中公教師資格考試
共享信息全面備考
中公教師題庫
隨時隨在線做題
視頻號:中公教師考試+
碎片時間也能學習
本欄目為您提供人物知多少?_中公教師網 ,更多人物知多少?_中公教師網相關內容,請關注中公教師考試網